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.jpg

接下來到了花蓮有名的太魯閣國家公園,
我們身後的即是東西橫貫公路,
不過忘了這應該算是起點還是終點。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3).jpg

在旁邊的不遠處即有太魯閣的遊客中心,
遊客中心這邊對於太魯閣有詳細的介紹,
在進入太魯閣之前不妨先來這邊了解一下,
相信在進入太魯閣之後也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悟。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2).jpg

進到遊客中心後即可發現此幅由石頭所砌成的作品,
即是以太魯閣族的原住民為主題,
可以看到其人物臉上的紋面,
從臉上的紋路即可簡單的分辦出其姓別,
男姓紋在額頭及下巴,
而女姓則是在兩頰及額頭,
在紋面就好比太魯閣族的成年禮,
另一方面也在作戰時也可以當作分辦敵我雙方的用途。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11).jpg

再往前一點,
通過了砂卡礑隧道即來到了百獅橋,
砂卡礑在泰雅語的原意為「臼齒」喔~
不過這裡並不能停車,
所以我們必需先通過百獅橋,
到達另一端才有停車場。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4).jpg

從停車場遠拍砂卡礑隧道及百獅橋,
在紅色的百獅橋旁可以看到灰色的鐵架,
那即是砂卡礑步道入口的階梯。

 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6).jpg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7).jpg

據說百獅橋上有一佰頭石獅,
因此而命名百獅橋,
而且每隻石獅的樣子都不相同。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8).jpg

是不是真有一佰隻我倒是沒有真的去數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9).jpg

不過每隻都不相同這點倒是可以確定的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10).jpg

要想做出這麼多樣子不同的石獅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12).jpg

一路往回走即來到了砂卡礑步道,
有注意到嗎?
我身後的柱子上少了隻石獅,
所以導遊笑稱其實現在的百獅橋只有99頭石獅子喔~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60).jpg

沿著階梯一層層往下走,
我們來到了百獅橋之下。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15).jpg

來到橋下即可看到一條人行步道,
在步道上不用任何的指標,
只需跟著人群一路前進即可。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16).jpg

在路途中的石壁上,
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白白很像發霉的東西,
其實這叫作「地衣」,
導遊說會長出「地衣」的地方代表附近的環境狀況相當好,
空氣也相當新鮮,
不妨在這裡讓身體好好的呼吸一下。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24).jpg

由於河川的沖刷,
常常會創造出千奇百怪的石頭,
那偏黃的石頭是否看起來就像張椅子。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25).jpg

這藍綠色的河水清澈無比,
看著看著便讓心情平靜了許多,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58).jpg

看這筆直的河道就像是泳池裡的賽道,
聽導遊說他曾經下到那裡去游泳,
不知道是真的還假的,
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太魯閣禁止游泳。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29).jpg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49).jpg

我們並沒有走到步道的盡頭,
而是找了個地方下到了河道旁,
在這裡進行了一場與大自然的午餐約會。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32).jpg

這裡的水質真的很好,
在河川中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小蝌蚪,
說不定現在他們都己長成一隻隻的小蛙了。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44).jpg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45).jpg

整個河床上都是石頭,
這時的廖媽也是找石頭去了,
希望可以找到特別的石頭,
不過因為石頭也是國家公園的資產,
可是不能隨便帶回家的喔~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47).jpg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50).jpg

我們是一對假情侶…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51).jpg

吃飽喝足休息過後,
我們便拾起手邊的垃圾準備回到車上往燕子口的方向前進。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54).jpg

回程的路上我發現在石壁上有個東西吸引了我的注意力,
這個東西似乎是用來固定纜線用的,
不過可能是因為廢棄有一段時間了,
看起來相當的破舊。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57).jpg

這張手震的好嚴重喔~
是拍壞了嗎?
其實是想要拍出那種在前進的感覺。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61).jpg

回到車上再往前開一小段路即來到了燕子口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66).jpg

之所以叫燕子口是因為有燕子築巢於山壁上的洞穴中,
因常有燕子在空中成群覓食形成"百燕鳴谷"的奇觀而得名,
不過近年因人車的影響下明顯減少許多。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64).jpg

山壁上會有這些大大小小的洞穴主要是因為河川的沖刷及造山運動,
河川的水流形成漩渦沖刷著山壁而造成內陷,
另一方面再藉由造山運動不斷的讓山壁長高,
久了就造成了今日的景象。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71).jpg

在燕子口這個地方特別讓人車分道,
不僅減少車子對於附近生態的影響,
對於走在路上的觀光客來說也是更加的安全。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67).jpg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68).jpg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72).jpg

這裡有著名的印地安人頭像,
看出來了嗎?

花蓮三日.03-04.太魯閣 (73).jpg

太魯閣之行在此即將告一段落,
因為今天已經最後一天,
為了搭上傍晚的太魯閣號,
這個時侯的我們不得不返回市區,
所以無法再往前進,
只能說下次再會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ujiro.宗次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